贵州财经大学党委统战部
统战部

理论研究

您的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陈祥健: 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发布部门: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8-06-12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只要我们党把自身建设好、建设强,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这一重要论述,气势磅礴,催人奋进,既深刻揭示了人民立场在党的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揭示了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前途命运的根本决定因素,又强烈宣示了管党治党的信心决心和实现伟大梦想的豪情壮志,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确保伟大梦想顺利实现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深刻理解这一论述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牢牢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完善思路举措,从严管党治党,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为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坚强保障。

1、始终把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作为永恒追求

我们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宗旨牢牢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为保持先锋队特质,践行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这一根本要求,我们党始终把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作为永恒课题,贯穿于党的建设始终。从延安时期整风运动、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同志提出“两个务必”,到改革开放后开展的党性党风教育,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及其常态化制度化,以及即将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无一不是我们党保持自我警醒、践行先进本质这一伟大追求的充分证明。由此可以说,建党90多年的历史,是我们党不断实现、保持和发展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历史,是不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历史。这就启示我们,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不仅是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应对和经受各种考验、化解和战胜各种困难挑战,不断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重要法宝。

但是,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如何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仍是摆在全党面前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同时,要求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党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把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作为永恒课题,常抓常新,始终保持先进本色,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必须始终不忘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普通一员的身份,时刻牢记根本宗旨,始终不忘先锋队性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本色不变,标杆永立——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本色,本身就是团结的旗帜、前进的号令,这是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强大政治保证。

2、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对美好生活充满憧憬是人类的天性。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憧憬美好生活是天性,是权利,是放飞理想、向往未来的真情表达;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责任,是目标,更是体现先进、彰显作为、凝聚人心民心的使命担当。从革命战争年代的义无反顾,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艰辛探索,再到改革开放今天的伟大实践,党的奋斗目标始终指向全民共同富裕、人民幸福生活。十九大报告明确宣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宣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这不仅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了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的”两个根本问题,而且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要义,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执政为民的公仆情怀。

一诺千金,行动至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围绕人民期盼,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努力一直贯穿始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强调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为此,我们要敏锐观察美好生活需求发展新变化,科学把握“新向往”的目标指向、内容特征和实现可能,遵循发展规律,制定科学规划,促进人民新期盼与有效供给相对接,以不断满足新期盼的实践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成效更好地满足人民新期盼;要以“新向往”为牵引凝聚力量,始终不忘庄严承诺,以人民对美好生活新向往为前进动力,凝聚民心,汇聚民力,让人民始终团结在党的旗帜下共同奋斗;要以“新向往”为目标干在一起,增强群众工作本领,用与群众“干在一起”的实际行为,引导群众明白“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真谛,真正做到与民共甘苦、与民同忧乐,在不断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中实现伟业、成就自我。

3、始终把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根本要求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马克思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只有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群众期盼、增进群众感情、回应群众诉求,人民群众才会始终团结在党的周围,真心实意跟党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90多年实践证明,党的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不断发生变化,但党始终为民的根本宗旨没有变,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路线没有变。

根据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基于这一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因此,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根本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增强忧患意识,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意识,身体力行实践党的根本工作路线。要追根溯源,深刻理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意涵,强化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终身追求;要恪守群众工作纪律,不仅率先垂范,自觉抵制“四风”侵蚀,还要与严重脱离群众、违背群众意愿、损害群众利益甚至贪污腐败等各种现象作斗争;要持续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拓宽联系渠道,创新工作方法,善用新鲜载体,最大限度地把群众力量凝聚起来,推进伟大梦想、伟大事业顺利实现。

4、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作为关键之策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时代不同,呈现矛盾的问题也就不一样。基于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始终深怀问题意识和忧患意识,从成立的那天起,就把挽救民族危亡、追求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当时中国最突出的问题作为自己的伟大使命。90多年来,我们党倾听时代声音,把握时代脉搏,始终以解决中国各个时期的突出问题为己任,坚定执着,不懈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等,这些重大举措无一不是以问题为起点、以问题为导向强力实施的,从而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实践充分证明,强烈的问题意识、坚定的问题导向与深厚的民生关怀,贯穿党的工作始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

当前,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实现伟大梦想,必须从历史经验中获得智慧启迪,认真践行“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的指示要求。要把敏锐发现问题作为重要前提,倾听时代呼声,把握发展大势,在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的结合上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的新特征,把回答时代之问、追寻解决良策作为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创新发展、提升百姓福祉的重要机遇和根本途径。要把解决突出问题作为重要切口,善于在倾听民众呼声中寻找重点,把群众强烈期盼的优质医疗、教育公平、住房改善、环境优美、食品安全等问题作为重点;善于在长短比较和发展协调性上寻找重点,把社会事业、环境保护、扶贫脱贫等短板问题作为优先解决的重点;善于在百姓感受“最痛处”、干部作风“最弱处”、体制机制“最堵处”寻找重点,分析原因、缕析思路,分门别类加以解决。要把解决实效作为根本落脚点,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既要满腔热情,又要遵循规律,既要使硬性项目和显性指标上得去,又要充分考虑百姓的真实感受,让解决问题的实效不仅体现在外在指标上,更要体现在老百姓的内心感受上,使群众的幸福指数转化为对党和政府的满意指数,从而凝聚起全体人民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共同奋斗。

(作者:陈祥健,系福建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贵州财经大学党委统战部